波特兰开拓者队的主场摩达中心,又一次在比赛日的夜晚亮起了炽烈的灯光,看台上人声鼎沸,球场地板的反光中,似乎还倒映着几个时代的光影,有些年纪稍长的球迷,或许会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个一头卷发、传球如魔术般的比尔·沃顿(Bill Walton),而今,新一代的球迷们则为达米安·利拉德(Damian Lillard)的绝杀球疯狂,时光流转,传奇更迭,但开拓者这支球队所承载的精神与情感,却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延续下来。
比尔·沃顿,这位名人堂中锋、NBA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球员之一,在1970年代率领开拓者拿下队史首座总冠军,他不仅以出色的防守、策应和篮板能力著称,更以他对比赛的热情和鲜明的个性深入人心,即便后来因伤病困扰辗转多队,沃顿在波特兰的岁月,始终是许多老一代球迷心中不可替代的黄金时代。
而如今,当年轻一代的球迷通过数字流媒体、赛事集锦和历史纪录片“看沃顿打球长大”时,他们所感受到的或许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,这种共鸣不在于是否亲身经历那个时代,而在于对篮球运动纯粹的热爱,对传奇故事的向往,以及对一支球队文化的认同。
一个问题自然而然浮现:“那你把开拓者设成直播吧主队了没?”这不仅仅是一句玩笑,更是一种认同的试探,在当今的数字时代,NBA联赛通行证、各大体育平台的直播服务,让球迷可以随时随地追随自己心仪的球队,将一支球队设置成“主队”,意味着每日推送的新闻、比赛的优先提醒、社区互动中的身份归属,甚至是一种情感上的投入。
开拓者是一支典型的、带有强烈地域认同和情感黏着的球队,尽管他们不像湖人、勇士那样拥有庞大的全球粉丝基础,但波特兰这支球队始终培养着一批忠诚而热情的追随者,从沃顿到德雷克斯勒(Clyde Drexler),从罗伊(Brandon Roy)到利拉德,球队历史上不乏令人振奋的超级巨星,而更重要的是,这支球队屡屡在逆境中展现出顽强和勇气。
2019年西部决赛,开拓者尽管被勇士横扫,但利拉德和他的队友们表现出的战斗精神,赢得了无数尊重,而近年来,球队进入重建期,年轻球员如谢顿·夏普(Shaedon Sharpe)和安芬尼·西蒙斯(Anfernee Simons)逐渐崭露头角,重新点燃了球迷的希望,这样的过程,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叙事吸引力,足以让新老球迷为之驻足。
将开拓者设为“主队”,也是一种对篮球多元文化的拥抱,沃顿本人就是一个跨界的文化符号——他不仅是伟大的运动员,还是著名的评论员和社会活动家,甚至与Grateful Dead乐队交好,代表了一种自由、激情和反传统的精神,这种精神与波特兰这座城市的气质不谋而合:独立、创新、略带叛逆。
而今天的开拓者,尽管在风格和人物上已与沃顿时代大相径庭,但依然延续着这种独特的气质,利拉德的“忠诚”宣言、他对社会议题的发声、球队管理层的耐心建队,都让开拓者成为联盟中一个特殊的存在,他们不一定每次都能赢,但他们总是有话要说,有故事可讲。
更何况,篮球本身就不只是胜负的游戏,它关乎社区,关乎记忆,关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,老球迷也许会怀念沃顿在场上的指挥若定,年轻球迷则可能因为利拉德的一记超远三分而心跳加速,而当你选择在直播平台上将开拓者设为主队,你就是选择了参与这段正在进行的历史。
并不是每个看过沃顿打球的人都会成为开拓者的球迷,但这句话背后的含义,更像是一种邀请:邀请你去了解这支球队的过去与现在,邀请你在比赛夜与成千上万的开拓者球迷一同欢呼或叹息,邀请你成为这个故事的一部分。
如果你曾因为沃顿而对这支球队产生过好奇,如果你欣赏他们坚韧的球队文化,如果你愿意陪伴一支正在成长中的年轻队伍——不妨真的把开拓者设为你的主队,打开直播平台,点击“关注”,让波特兰的每一次传球、每一次防守、每一次绝杀尝试,都成为你篮球记忆中的一部分。
篮球的世界之所以精彩,正因为它不仅关乎当下,也承载着历史与传承,从比尔·沃顿到达米安·利拉德,从摩达中心的欢呼到每一个屏幕前的守望,开拓者代表了一种延续的精神:无论胜败,始终热爱,永远相信。
也许有一天,当未来的球迷回看今天的比赛时,他们也会像我们谈论沃顿一样,谈论着利拉德、西蒙斯或某位新星,而到那时,希望你可以自豪地说:“我看他们打球长大——而开拓者,就是我的主队。”
评论